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武昌党史

返回
长江第一桥见证武昌工业蓬勃发展

发表时间:2021-06-25 10:14:27 点击次数:74次

【摘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56年初夏,毛泽东视察武汉,4天内3次畅游长江后,在武昌挥毫写下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游泳》。 这首词描绘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里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其中的“一桥”,指的就是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这座屹立在长江上的传奇建筑,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也见证了武昌工业的蓬勃发展。 武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56年初夏,毛泽东视察武汉,4天内3次畅游长江后,在武昌挥毫写下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游泳》。

这首词描绘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里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其中的“一桥”,指的就是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这座屹立在长江上的传奇建筑,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也见证了武昌工业的蓬勃发展。

武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

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主持创办湖北织布局、湖北纺纱官局、湖北缫丝局和湖北制麻局,当地官办、官商合办工厂总数一度达到17家。

至辛亥革命前夕,武昌工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大多数企业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奠定了武昌近代工业的基础。

民国时期,武昌第一纱厂、裕华纱厂、震寰纱厂等纺织企业在沿江一带设立,推动武昌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二五”时期,党和政府在武昌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前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多项安排在武昌,包括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等,旨在把武昌乃至武汉打造成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其中最为璀璨的,当属武汉长江大桥。

新中国成立后,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之间的运输,全部由往来于武昌和汉口的驳船和轮渡接转。由于货物运输量剧增,同时轮渡受天气影响较大,建造一座沟通南北的长江大桥,真正连接“沉沉一线”,成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毛泽东在武昌同意修建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的规划和建设,与武昌紧密相关。

1952年2月18日,雪后初晴。毛泽东沿盘山小道登上黄鹤楼旧址,凭栏远眺武汉三镇,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铁路尽收眼底。

实地考察后,毛泽东同意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同意采用铁道部的龟山、蛇山线方案。

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数十万建桥大军集结至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建设贡献力量。

1956年5月30日,毛泽东乘船视察长江大桥工地。随后,他在位于武昌的东湖宾馆里挥毫写下《水调歌头·游泳》。

1957年9月6日傍晚,毛泽东再次视察武汉长江大桥。从汉阳桥头走向武昌桥头的过程中,他问大桥局负责人:“有苏联专家在这里可以修这样的桥,现在如果没有苏联专家可以修了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毛泽东高兴地说:“将来在长江上修二十座、三十座,黄河上修几十座,到处都能走。”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当天,人民日报刊发了《伟大的理想实现了》一文。文中写道:“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使全长一千二百十六公里的京汉铁路和全长一千一百零三公里的粤汉铁路连成一气,使原有的湘桂铁路、浙赣铁路,新建成的鹰厦铁路、来睦铁路和正在建设中的黔桂铁路、川黔铁路等南方铁路干线同北方铁路干线连结起来,使大江南北的运输从此畅通无阻。这对于全国范围内的物资交流,对于武汉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显然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武汉长江大桥反哺武昌经济社会发展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的头5年,通过的运输量就超过8000万吨,缩短火车运输时间约2400万车小时,节约的货运费超过整个工程造价。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桥的通过量不断增加,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出巨大作用。

1958年,武汉重型机床厂比计划提前一年半建成并全面投产。1959年初,武昌建成武汉汽轮发电机厂、武汉综合电机厂等4个企业,成为武汉市新型机电工业区。之后数年,武昌白沙洲区域陆续建成湖北船厂、武汉专用汽车厂等大批工业企业。武昌初步形成了以机械、船舶、燃化、建材为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

随着这些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武昌区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许多工业产品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些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通过武汉长江大桥运往全国各地。

可以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推动了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奠定了中国现代化桥梁建设的基础。

如今,仅武汉市投用的长江大桥就有11座,在建1座。位于“九省通衢”要冲的武昌,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并持续发挥重要作用。